为了探寻革命老区“三农”发展现状赓续初心,寻找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7月2日至7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宁德市周宁县“寻梦红旅,品润农情”橙色耕读调研实践队在季彪俊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宁德市周宁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探寻隐藏在一片翠绿的山峦环抱之中的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之路。
图 1图为实践队于咸村镇人民政府门前合影
红色革命历史培根铸魂
为了鼓励实践队员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在碧岩村党支部书记魏须项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前往周宁县咸村镇碧岩村革命老区,探访了周墩南区第一中心交通站等红色旧址与中共闽东特委驻地展示馆。
通过魏书记的讲解,队员们了解了阮英平、陈挺等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一段段革命岁月仿佛浮现在实践队眼前。碧岩及其附近地区由于良好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成为闽东共产党领导全区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各个旧址中陈列着许多的历史文物与珍贵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碧岩村革命同志的一段段峥嵘岁月,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实践队员。
领导人的嘱托开创新局
为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下基层”、“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工作方法,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实践队深入七步乡后洋村。
据了解,1988年7月7日至1989年1月3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先后3次深入周宁县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亲手种下三棵杉树,提出了“三库”绿色生态理念。202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的“三库+碳库”重要生态理念,赋予“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新的实践内涵。
通过当地讲解员的带领,实践队来到这三棵杉树前,如今,这三棵杉树旁正有一颗小杉树在茁壮成长,呼应着“碳库”的提出。
图 2图为实践队于三棵杉树前合影
耕读教育实践启增智慧
在玛坑乡联合社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玛坑乡耕作实践,实地了解当地花生、茶的种植状况。走过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花生地里,利用专业测量仪,季彪俊教授实地测量了花生地的土壤酸碱度与钾素、氮素等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通过季彪俊教授与联合社的介绍,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花生种植的土壤环境与生长状况。
来到玛坑乡联合社,实践队员领略了玛坑乡茶园的壮丽景色,同时了解到,玛坑乡充分发挥万亩茶园自然优势,打造茶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并建设文化主题中心服务楼、茶园步道、摄影观光长廊、停车场、公厕、景观台等配套设施,并在万亩茶园套种樱花,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提升茶园“颜值”的同时,该乡还以首批省三星级乡村自驾游线路、金牌旅游村建设为契机,打造芹太坵老区基点村“红色茶文化”、升阳村“观光茶文化”、灵凤山村“民俗茶文化”、首章村“禅茶文化”旅游示范路线,把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茶旅、文旅融合发展。
图 3图为玛坑乡茶园
图 4图为季彪俊教授为实践队员讲解当地花生种植的土壤环境
新生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为了探索乡村振兴之道,实践队随后来到了泗桥乡溪口村,学习了解当地乡村善治之路。
位于泗桥乡东北部的溪口村,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适合发展生态旅游项目。近年来,溪口村大力发展生态农旅融合产业,同时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着力构建起“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把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延伸到基层末梢,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新路子。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当地各色的旅游设施与旅游项目,领略了当地水库的宜人景色,深刻感受到了当地以生态农旅融合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初心
为了赓续初心,实践队随后来到了泗桥乡下楼村,学习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
下楼村的周宁县地下交通红色历史展陈馆,同时也是中共地下交通员张云盛故居,这里展示了周宁在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与周宁地下交通站和地下交通员们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当地工作人员的讲解,实践队员详细了解了中共地下交通员张云盛利用木匠桶,巧设密槽,安全送信的革命故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勇气和智慧,激励着实践队员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
图 5图为当地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介绍张云盛绝密木桶的故事
此次橙色耕读调研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周宁的红色历史与乡村振兴,更给予了队员们无限的启迪与鼓舞。作为农科学子,更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员们应当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成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文/江邵强,罗昌 图/胡佳仪,江邵强